祝賀!王毅榮獲四川省地質學會第三屆“四川省青年野外地質工作貢獻獎——金羅盤獎”
近日,四川省地質學會第三屆“四川省青年野外地質工作貢獻獎——金羅盤獎”評選結果公布,公司職工王毅同志名列榜單。
王毅從事地質工作15年,在祖國廣大西南地區和多個西北、沿海省份都留下了野外工作的足跡。從“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伊始,到“4.20”雅安蘆山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治理、“6.24”茂縣特大山體滑坡巡排查,再到“8.8”九寨溝地震恢復重建,他參與、主持了幾十余項水工環地質和地質災害勘查設計項目以及近百項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王毅積極投身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2011年,在阿壩州參與地災汛期督導工作期間,他認真開展地災防治知識宣傳普及,協助制定應急預案、發放兩卡一表100余份,設置警示標志90余塊,開展地災防治人員培訓598人次,前后行程近一萬公里。2017年,在阿壩州汶川縣、涼山州普格縣參加地質災害巡排查期間,他帶領團隊開展地質災害專題宣講會近500場,組織應急避險演練共計331場。
王毅勤于鉆研,善于總結。在十余年一線工作實踐中,他總結出了一套針對地質災害的認識論方法——“四分法”,該方法通過對地層剖面“庖丁解牛”,能夠在復雜地質環境中層次分明、迅速準確地厘清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形成原因和主要問題,大幅提高地質災害勘察設計工作質效。王毅還多次前往汶川、小金、九寨溝等地震災區進行考察,對震后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和運動堆積規律進行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震后泥石流溝具備特殊的物源條件,“粗糙”的主溝溝床,使得泥石流過程存在“緊急剎車”及“逐次推移”的運動-堆積模式,相關論文分別發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自然災害學報》、《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國內學者引用、采納,為震后泥石流、沖溝型泥石流、砂礫類泥石流的研究和工程治理提供了參考。
一直以來,王毅不斷深入學習,拓展認知邊界,獲得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一級建造師、監理工程師等執業資格。他先后發表含2篇中文核心和多篇科技核心在內的專業論文共10余篇,論文《毛家灣隧道口溝泥石流形成機制及發展趨勢研究》受到第十四屆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大會邀請,進行會議交流。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提升野外工作技能。2020年,獲首屆川渝地質災害調查勞動和技能競賽二等獎(個人排名第三)。2023年,代表四川省參加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第二屆地質調查員(地質災害方向)職業技能競賽獲團體三等獎,個人獲全國優秀地質調查員稱號。他始終堅持誠信、正直、奉獻的價值觀,務實創新、不斷進取,被公司多次評為優秀職工、優秀共產黨員。
金羅盤獎的獲得,是對王毅多年來艱苦付出、克難攻堅的肯定,也將激勵公司廣大基層一線工作者,繼續發揮專業技術才能,再創佳績,再立新功,為地質事業繁榮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四川省青年野外地質工作貢獻獎—金羅盤獎”由四川省地質學會聯合會員單位共同發起并設立,自2019年度開始評選,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10人。旨在鼓勵野外一線青年地質工作者熱愛地質事業,堅持求真務實,激發青年地質工作者奮發進取,勇創一流的科學精神。